柳袁照:高考“套作”怎么不能有好文章?

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按照既定的高考思路出题。最近几年来我比较关注高考作文题,我认为写好高考作文,一定要能够“看图说话”。“看图说话”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训练了,到了高考仍然要“看图说话”。
2019年高考全国三卷作文题是这样的,给出一幅漫画:
以漫画的形式,体现其中的寓意和内涵,要求考生自选角度,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拟定相应的标题,撰写作文。
这篇文章如何做?首先要能够读懂“漫画”,即“看图说话”中的“看图”。看懂了要能够表达出来,即图画表面的意思,以及图画蕴含的意思。这幅漫画,画面三个人,一个老师站着,两个学生坐着,还有两张课桌,这幅画面描绘的是“最后一课”的场面。引用了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说的两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能够“看图”还不行,看懂了不能表达出来等于零。如何表达?即作文如何布局谋篇,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这属于作文的形式。有了形式的思考还不行。关键是表达什么?即需要完整地表达出内容,从画面的情景到画面蕴含的情感、思想。
前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一卷,也有一道“看图说话”类的作文题:
相隔没有几年,“看图说话”高考作文题再度重现。可见对“看图说话”类的作文不得不高度重视。“看图说话”类作文,有没有规律可循?前人有没有积累成功的经验?这些写作经验现在能不能借用?特别是高考作文中能不能借用?作文反对“套作”,往往在考题要求中,即提出“不得套作”。借鉴前人的写作经验不是学“套路”?这些问题看似是小问题,好像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如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师生疑惑,无所适从,如何学的好作文?又如何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
我们不妨放长视野,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我们是不是可以解剖一些历史名人的作品,即被公认的作品。看看他们的文章有什么特点?他们是怎么写的?给我们什么启示?下面这张图,是哪里?是岳阳楼。岳阳楼的出名主要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是范仲淹写岳阳楼之前没有去过岳阳楼,写作中也不在岳阳楼,写完岳阳楼之后也没有去过岳阳楼。他只是对着岳阳楼的一幅图,写了《岳阳楼记》,这不是“看图说话”吗?我把它看作是“看图说话”类作文,尤其是高考“看图说话”类高考作文的“典范之作”。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写得如何?没有人说不好的,文采、情怀、担当,思想性、艺术性,具佳。高考作文有什么要求?高考考纲上明确提出“深刻、丰富、有文采、创新”,我们用今天的高考要求来衡量《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将会是一篇满分作文(可惜字数不够,不满800字,不过它是文言文,能不能一个字顶两个字?),深刻、丰富、有文采、创新,它要什么有什么。
再来分析一下《岳阳楼记》是怎么布局谋篇的,整个文章有五小节,第一节交代写作背景与缘由。第二、三、四小节写岳阳楼,即写岳阳楼之景、之风光。第五节抒情、议论,即写自己的感想感悟。该文“两段式”结构,前一段“看图”,看完图并把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或画面、或想象,总之没有离开“画面”本身。后一段是“说话”,说自己的话,在看图的基础上说话,发表自己的见解。《岳阳楼记》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关键是在这一段有两句特别精彩的名言警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特别是后一句是整个文章的“点睛之笔”,是灵魂。
我们能不能从《岳阳楼记》学点什么?范仲淹“看图说话”的方式、表达方式,能不能借鉴到我们高考作文的写作中去?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我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800字的行文要求,可以作一个大致划分:写考题画面用550个字,写感悟用250字左右。写画面找到一定的顺序,或以时间,或以空间,或以其他的逻辑起点,这是第一大段。然后,尽情抒情,深刻议论,说出一些精彩、精当的话,寻找自己的视角、视点,说别人未曾说,或别人虽然也说过,但是说出更全面、更完整,更值得推敲、回味的话,如此,整个文章的立意不也就出来了吗?
我经常“亵渎”《岳阳楼记》,把它当作一种“写作模式”,让师生借鉴、“套用”。假如,滕子京当年没有谪守巴陵郡,而是其他地方,或苏州,或镇江、或黄山,或西宁等,这些地方都被他搞得不错,所谓“政通人和”,滕子京邀请范仲淹写“虎丘山记”、“金山记”、“黄山迎客松记”、“青海湖记”。第一节,只要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改成“滕子京谪守××郡”,其他什么都不改,这一小节还能用。第二、三、四小节,写景。写虎丘山之景,或写长江金山之景,或写黄山雾海之景,或写青海湖之景。当时苏州还没有高楼大厦,现在虎丘山还能望得见太湖。这些地方都可以写水,写水《岳阳楼记》中第二段的句子,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还能用;第三小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样的话,还能说;第四小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这样的段落,还能整个地搬来。然后,写完这些,最后写一小节抒情议论,把《岳阳楼记》最后的第五小节,一字不改,照抄:“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不是同样会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绝妙佳作?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形式重要也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内容、有货。形式只是一个载体,当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蕴藏在他内心的“火山”,只要有一个“出口”,都会“喷发”。
我们指导学生作文,形式上可以大胆让学生去学习、去借鉴,乃至模仿。古人两段式写“看图说话”类文章很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一篇名作《游褒禪山记》,是一篇游记,我也把它归到“看图说话”类文章中。也是两段式结构,前一段写景,写自己游褒禪山所见。后一段议论,游褒禪山的感悟。王安石所见之图,是一幅真实的山景之图,虽然不同于范仲淹的图画之图,但对写“看图说话”一类文章是没有区别。
像范仲淹、王安石这样大家的写作“套路”,是不是我们今天语文老师所说的“套路?”是值得研究的。当下学生作文,不是形式的问题、不是表达方式的问题,关键是他们面对“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是不是会有自己的感受,独到的感悟?要让学生有思想、有情怀,学会思考,能够触景生情,能够触类旁通,能够借助前人的经验、形成的“模式”,来表达自己。即使是“套作”,也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式的美好的“套作”。所有的事物,都不能绝对,高考作文也当如此。
2019年6月13日于修竹清风斋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