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山归来不是梦

01
城山归来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沿着洼里的涧沟流水,涉水而上,我来到城山下的大洼里。山岗上数十处矿井,井口处人进人出,矿井外面土制的冶炼炉,炉下是燃烧的柴火,炉中是熔化的铜汁。沙模铜印,一炉炉的铜汁铸在沙模里,一枚枚铜钱从沙模里取出。我伸手在沙模里拿起一枚铜钱,铜钱上的瘦金体字写着“崇宁通宝”。走出大洼里的时候,在回眸中,洼里的冶炼炉火彤红,烟火薰红了城山的天空。一路上,冶炼后的矿碴堆积成许多的矿碴墩……会宫的城山洼里,从七姓山横过同安公路,连着焦岭,过朱家狮子垟,沿着城山山脉群峰,远古的时候有一条山路交叉通过这里。曾经的古同安县城就在此处,如若你在七姓山上细心地寻找,也许还会寻找得到古同安县衙的遗存;如若你在城山的洼里细心地寻觅,也许会寻觅得到古同安县城的民俗风情。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浔阳浮江,枞阳射蛟,始置枞阳县,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任过枞阳县令。隋开皇十八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熙州。大业十三年,农民起义军攻破县城,城废,县治迁枞阳城山。据《桐城续修县志》记载:古同安县城旧址于南北走向的焦岭与东西走向的城山交合处腹部,坐东朝西,其城址左右皆依亘数十里的山脉。唐贞观元年,同安县改属淮南道舒州。弘治《桐城县志》载:“山焦城,在县东南,唐开元间於此置县,地多猛虎、毒蛇。元和中,县令韩震焚灌草木,其害除。”七姓山与城山之间一片荒芜,山石如焦,后人称此为焦岭。唐开元二十三年,同安县城由会宫焦岭迁筑龙眠河西,即现在的桐城市城区。同安县治在会宫焦岭达119年。到唐至德二年,县名才由同安改为桐城。南唐徐铉在《送乐学士知舒州》诗里写道:“忆在同安郡,谁知是胜游。仙山常独往,骚客自忘忧。暂别经多难,劳生已白头。羡君驱蒨旆,兼得漱清流。民俗常如古,风光最称秋。短歌聊抒意,为我谢沙鸥。”02
“2005年5月上旬,长江枞阳段附近水域出水一批未经流通的北宋崇宁通宝铜钱,总重量在3.2万斤以上。一次出水如此巨量未流通北宋铜钱在全国首见。在枞阳同安古城遗址现存有大量冶铸遗迹,堆积层在50年以上的“铁屎墩”裸露地表的超过4处,能看到的古矿井井口有近十处。”南宋章如愚的《山堂群众考索》后集卷六之《财用.铜钱》载:“崇宁三年三月已丑,同安监的上司,即江淮荆浙福建制置发运司,向皇帝上奏:‘宣德郎、监舒州同安监熊倩,率先铸成当十钱样一千贯,委有心力,乞令带本司勾当公事,遍诣诸州钱监措置督责鼓铸,起发上供。’”皇上接到这个表扬同安监的报告与建议后,就马上批准,并将“钱样”颁发各地。从史书上这两段记录来看,有关当二改铸当十,从崇宁三年正月戊戌颁诏到三月已丑钱样出来,仅用了52天时间,就能铸出一千贯钱样,所以当时同安监的负责人熊倩,才被称赞为“委有心力”。《宋史·食货志》载:“熙宁初,……又以兴国军、睦、衡、舒、鄂、惠州既置监六,通旧十六监,水路同远,增提点之官。”北宋徽宗“大观元年,京复相,遂降钱或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若产铜地兼铸小平钱,……衡州熙宁,鄂州宝泉,舒州同安监既广南皆铸焉。”南宋时,孝宗乾道六年,舒州同安监始铸南宋铁钱,钱名“乾道元宝”背铸“同”字。孝宗淳熙二年正月,废同安、靳春监,淳熙五年十二月复同安、靳春监,禁两淮铜钱,复用铁钱。宋孝宗:“淳熙五年诏舒州岁铸十万贯……。”《宋史·宁宗记》载:嘉泰三年七月“权罢同安、汉阳、靳春三监铸钱。”开禧元年六月“复同安、汉阳、靳春三监鼓铸铁钱。”南宋宁宗嘉定七年十二月“复罢同安监铸铁钱。”从此舒州同安监完成了宋朝的铸钱使命。前后断续约139年的冶炼铸钱历史,今天,在城山的洼里,那相延的近百亩土地上,遗留着四个最大的有近五十年沉积的矿碴冶炼堆积,以及大大小小的矿洞和冶炼遗存。03
城山的洼里,不仅有过城池、铸钱的同安监,还有着元末明初的战争风云。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朱元璋和陈友谅在这里用弓与箭演绎了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故事。传说元末时,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城山山头上扎寨。当时陈友谅在浮山扎寨,二人在枞阳境内多次血战。一次,陈友谅率人马驻守城山对面的高山之上,两座山头一般高低。陈友谅站在山尖上,隔着山洼向城山山头望去,看见朱元璋正立于寨堡之上,便拈弓搭箭射向朱元璋,因用力过猛,弓被折断。这时只见朱元璋所在的山头忽然平地拔高了好几丈,再也不能换弓箭射朱元璋了。陈友谅气得一跺脚,仰天长叹:“天不助我也!”后来陈友谅与朱元璋经过几个回合的大仗,终于败北。陈友谅当年所在的山头便留下了两个传说的名字“断弓山”和“跺脚尖”在洼里的城山和断弓山之间,有一条山岗叫回龙岗,传说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时候,枞阳?山黄龙洞里的黄龙奉玉皇大帝的旨,让他保护真龙天子朱元璋,黄龙驾云来到山岗的时候,正是陈友谅箭射朱元璋时,黄龙急令驻城山土地神让城山陡长了好几丈。盛夏的时候,冒着烈日上了一趟城山头,城山的群峰环抱里,沿着乡间的小路走近城山脚下的回心岭,在地母庵稍作休息,从对面山坡的山路上山,回心岭上有一座土地庙,山的那边是龙桥。传说朱元璋在城山头立寨,城山附近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投奔义军,城山脚下有一个叫方便的村民,在朱元璋的军营里随朱元璋征战多年,已是将军出身。这一天,他回到山脚下自己住的村庄里,号召村里的人跟着自己去参加朱元璋的义军。许多人都跟着将军去了,将军把自己的儿子也带着一起向城山顶上走去,在队伍走到回心岭的山岭时,所有的人都向前走着。这时将军看见自己的儿子站在岭前回头望着山下来时的路和村庄。将军走上前问儿子:“你在看什么?”儿子擦了擦眼泪,看着山下的村庄回答道:“想家了。”将军没有说话,从身上抽出佩剑……。将军对着上山的队伍大声地说道:“我们是去参加战斗的,我们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毅志,我们不需要瞻前顾后的懦夫!好男儿志在四方!一个懦弱而没有志向的人,是不配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后人把这座山岭便称作了回心岭。04
从回心岭旁的山路上山,上山的路是新挖的机耕路,迎着列日,沿着山路向南,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峰,在回龙岗,城山头上的路绕着山头盘旋而上,在山峰的转弯处,城山寺里的佛音从插在山坡之上的竹竿广播里飘扬在群山之间。转过山峰,便能看见城山之上有近百亩的洼地平岗,平岗之上,三三两两的房屋,一泓池塘点缀在树木和屋宇之间,荒芜的野草杂树淹盖了所有的想象,那昔日里的天池、那丈高的巨石“侍圣石”等等。这里是曾经的城山林场,那火红的年代仅遗留着几处残破的旧屋了。山顶之上应是城山古寨旧址的所在。四周古寨的原貌早已遭破坏,依稀的轮廓,遗迹犹存。在古寨的旧址有一道石门槛,面对正南,可能这里正是当年寨门的位置吧?石门槛的两侧,石砌城墙断断续续地延伸着,绕着山顶围了一个圈。在平岗的北边有一座寺庙,这就是城山头的城山寺庙,城山寺庙在明初建起的时候,他的名字不叫城山寺庙,应该叫“城山皇宫庙”。在历史的烟云岁月里,寺庙荒毁。后来重修了寺庙,改名叫城山寺庙。在城山寺庙的后墙边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在城山上,穿过一片竹林,有一座将军墓,墓碑刻字“明明威将军安庆衙指挥佥事方公松泉墓”,方将军是会宫城山人,曾任明安庆军总指挥,威赫一方。将军回归故里,长眠于斯。在竹园的尽处便是城山的峰顶,城墙依稀。当年朱元璋建城山山城,城山南麓,七姓山下,会水之岸的王胜,年少时聪慧好胜、勇猛无比,且喜研兵法、喜欢刀功,人们称他“大刀王胜”。当年朱元璋起兵至此,王胜便率数千人响应,追随朱元璋,屡建战功。因王胜是城山附近的人,熟悉当地地形,便献计于朱元璋,在城山头上建城寨,四周砌起城墙,抵御陈友谅的进攻,听会宫方氏修谱老人讲,方便将军也参加了修建城山寨,后封官于寿春。一座城山,引七姓山、焦岭、狮子垟、断弓山、回龙岗、回心岭群峰相拥,一片大洼里,涧沟流泉淙淙,引千百年古城繁华,山火焦岭、冶炼炉红,更是演绎了大明的江山,战争风云。怀着崇敬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城山,走近回心岭、走近回龙岗、走近七姓山、走近狮子垟、走近南桥、走近洼里,去领略历史的民俗风情。同安城的南门外,古会水潺潺而流淌着。城山寺的江师傅也是城山脚下的村民,一次意外的摔跌而残疾,后又遇大病,却又逢妻子远走,身心俱伤。山里人淳朴,天性善良好佛。在一次上城山寺进香时遇来此修行的外地女僧智慧师傅,智慧师傅给予了他许多心理上的箴言,让他不必争与世俗、释然面对,方才解了他的不惑之痛。江师傅忽然醒悟,遂上城山寺住庙修行,后来智慧师傅三跪九叩远去九华,叮嘱江师傅每日进香及行于香客方便。江师傅为报答智慧师傅,遂长守城山寺,每日焚香诵经,简单生活。江师傅弘愿修葺年久失修的寺院,希望能恢复往日城山寺的繁华。从此以后,江师傅在寺前的池塘栽上数茎莲叶,路边植几株桃花、杏花、桂花、梅花,几畦菜地种些瓜果菜蔬,“但得施主前来时,能春赏桃红杏粉、秋闻荷香满山。”
05
在城山洼里,邂逅了毛竹园的方治家老屋遗址。方治家的老屋就坐落在洼里坐东朝西的山岗上,可惜现在寻覓不到一些些当年的印象了。一片青绿的毛竹园前,残垣断壁间杂其间,一口幽深的简易水井,一棵粗大的松柏横断在井沿上,那苍老的莓苔漫延在井沿和松柏间。在残垣断壁和瓦砾的边缘,几级砖砌的石阶青苔斑驳。这是方治家的老屋后门通向毛竹园的石阶,一切归于自然,只剩有凄凄的轻风,飘荡的落叶和几声哀婉的鸟呜。“方治(1896—1989),字希孔,安徽桐城人,是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后人。早年在桐城中学受到了良好的新式教育,并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1989年病逝,终年94岁。著有《我生之旅》等。方治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曾起过一定作用。1935年10月,他与张道藩等在南京丹凤街筹建南京戏剧学校,张任主任委员,方治和雷震等人任委员,余上沅任校长。1938年迁四川江安县,改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戏剧学校。1938年5月,他和邵华(安徽颍上人)奉命到安徽视察教育,把安徽当时四所省立临时中学和设在阜阳的省立颍州中学、颍州师范及颍州女中都迁往武汉,成立国立安徽中学(后改称国立第八中学),校址设湘西、川东各县,共有11个分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国立中学。1896年1月7日,方治出生在古桐城的城山洼里。祖父方兰芬,既耕且读,家境清寒。方兰芬有三子,方荃、方蓉、方藻及一女。方治的父亲方蓉在地方上颇负盛名,可惜在方治一岁多的时候,因患肺病去世。父亲去世后,方治随母亲张氏回钱家桥外祖父家,外祖父在钱家桥街上经商,家境富裕,方治在这里生活了五年,接受启蒙教育,母亲亲自教他读书习字。1897年,大伯方荃考中举人,随即入湖南巡抚任幕僚。1903年,方荃将父母及弟媳接到湖南。伯父方荃为方治延请了家庭教师,教习《四书》、《左传》。1907年,方荃随巡抚庞鸿书调任贵州,方治跟随到贵阳,进入南明河畔的陆军小学就读,在校与毕业班的何应钦、王天培等同学。辛亥革命以后,清室退位,方荃不接受谭延闿的劝告而辞官返里,方治跟着回到故乡,在义津桥朱家老屋,跟塾师吴勉卿攻读经史子集。因为当时科举已废,方治觉得读私塾没有出路,便不顾师友反对和家庭的指责,毅然一人跑到安庆,投考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从此走入新的环境,思想观念大为改变。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的一天,从波涛汹涌的长江里,一队商船驶进烟云浩渺的白荡湖,商船停在水岸,从船上卸下了一根根的杉木。方治在故土的城山洼里建起了一栋房屋。房屋在洼里的山岗上坐东朝西,在房屋的中间是天井花园,木柱回廊、屋檐长挑,在后面房屋的门外沿山岗砌着十几级台阶,方治在这里亲手栽下了十几株家乡的毛竹。挥手告别美丽的城山,我的思绪在秋天里凝结成一首诗:“洼里秋寻古故乡,城山脚下笔沧桑。涧沟飞草浮风底,竹屋流云浸石岗。林际星摇晨影冷,兰园叶染乱霜黄。野花躲后人不见,春树经年此中伤。”
? 精华推荐 ?
端午节,我的美丽记忆
文革十年,那童年的手枪
鹭鸶飞在枞阳的长河上
枞阳蛟台里,还有一个名字叫油坊弄
古枞阳,一座记忆的牌坊
枞阳老城的庙巷里和通天里
在枞阳,你还记得火神庙的庙会吗?
枞阳楚中祠,曾经的水府庙
枞阳蒲城钓鱼台的传说
枞阳民间,吴继承的故事
枞阳北山凤凰寺
我想,在枞阳放一张书桌
再游天柱山
枞川夜雨,记忆里的水岸人家
《辅仁会馆》与童自澄
枞阳民间故事:施公墓与锁龙井
青山青山
麦园,有个钱澄之
枞阳传说:黄公山照妖镜
记忆里的江兴皖先生
青铜方彝与枞阳汤家墩遗址
枞水之阳,老街上码头
【枞川风雅】我家门外长江水
枞阳童姓家族
左光斗的琴、剑、印
卜居预指射蛟台
家从歙县严镇来
勉成国器,奉旨的桐城中学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