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本溪首发】溪湖情结

溪湖情结
1981年时的本溪湖火车站
我出生在辽宁本溪的溪湖区,在那里一直长到十五岁。我一直认为溪湖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溪湖,顾名思义,美丽而浪漫,往往会引起陌生人到此一游的遐想。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在我的生命中,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就是溪湖——有灵气的老溪湖。
原来的溪湖给人的印象一直不太好,总是拥挤不堪且灰头土脸的。溪湖多脏啊,常常有人皱着眉对我说。不是我为其开脱,不能怨溪湖由来就脏,是一铁厂工业污染造成的,再加上溪湖面积狭小,人口密集,商业网太多。现在是2017年,溪湖早已旧貌换新颜,如果在雨后去溪湖游玩,仍然是山清水秀的美好印象。
旧时本溪湖制缸场面
老溪湖非常繁华,800多年前就出现了烧缸制瓦业。雍正年间兴起四大窑业——吕缸、顺成、广盛、福顺,后来有王家窑、德盛窑,因此地名就叫窑街。后来商业门户和土木建筑逐渐增多,著名的三益和、福增利、稻香村、张碗铺、湖山戏院、工益茶庄、于家烧饼、马家烧鸡、大老虎药房、杨家刮皮刀、老百货、老商场一共110家之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并且日益繁荣。溪湖大型工业是本溪煤矿、一铁厂、石灰石矿等。老溪湖每天车来人往,人声鼎沸。
四坑口肉丘坟(万人坑)
溪湖山水美丽,煤炭和石灰石资源富有,惹得日本的大仓喜八郎垂涎三尺,光绪三十年带着一群日本人跑到溪湖开矿赚钱。以致于出现骇人听闻的瓦斯大爆炸,一次死难矿工2000多人,溪湖原四坑口的肉丘坟就是活生生的见证,这段历史是溪湖人一处永远不能愈合的创伤。当年溪湖火车站附近的洋街虽然设施先进,干净整洁,但那是日本人安乐享受的地方。
东北大学旧址,现本钢石灰石矿办公楼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曾在溪湖创办了新民小学,我党创办的首所大学——东北大学,第一次招生就在这里。解放后,窑街改为溪湖街,再后来改为溪湖区。
老溪湖在夏商时属青州、营州,秦时属辽东郡,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本溪县,1939年设立本溪湖市,1948年建立本溪市。你看,弹丸之地的溪湖历史有多悠久,它是本溪这座城市的母亲,这样说该当之无愧。
本溪湖公园内的泉眼
溪湖的灵气首先表现在水的方面。溪湖的泉眼很多,一平方公里左右就有七八个。虽然没有小菏才露尖尖角,但的确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我常常想,我会写点文章,是沾了这些泉眼的灵气的缘故。
我家老房子附近就有一眼清泉,开春后不断冒出清凉的水来,形成了一股小河流。盛夏时玩的一身热汗的小伙伴,一头扎进泉水里,咕咚咕咚喝个够,立时凉爽了许多。我和小伙伴杨丽、玉环开始比赛,看谁的手在水中的时间最长。水温3度左右,冰凉冰凉的,结果娇气的我先败下阵来。我在这里洗,我在这里洗,各家的姐姐们端出盆来占好位置,每天都来这里洗衣服、刷鞋子、刷板凳、刷炉坑板。
本溪湖公园人工湖旧照
溪湖卧云山崖峭壁下的泉水量最大,修了几千平方米的人工湖,夏季里人们在这里划船游玩。湖面上波光潋滟,垂柳依依,风儿吹来一阵阵欢歌笑语。传说康熙大帝曾来此狩猎,见出水的岩洞象犀角,故称杯犀湖。雍正年间,取其谐音改为本溪湖。同治八年,清辽东处士高升尧在悬崖上题“辽东本溪湖”五个大字,笔力虬劲,敦实厚重,从此,本溪湖便扬声海内外。
龙洞(现名怪石洞)出土的战国铁戈
图片提供:本溪博物馆梁志龙教授
溪湖的山脉都不高,但名气都很大,东、西、南、北山之间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怪石洞在石子山上,原来叫龙洞,小时候我曾随着哥哥举着火把钻进去,不一会儿就冻得多多嗦嗦跑出来了。龙洞曾出土汉代的铁镢和陶片,是个有人类文化遗存的洞穴。
美丽的月牙岭下有一座小山叫回回山,山上坟很多,是伊斯兰教民族的墓地。春天里,山上青草茂密,开着一朵朵紫色的猫骨朵花,我小时候总和小伙伴上山玩,并不觉得害怕。
在回民山上俯视本溪煤矿及一铁遗迹
溪湖是块风水宝地,山中大都蕴藏着丰富的乌金——煤和炼铁用的各种矿石。溪湖人大多都在煤矿上和铁厂里做工,我家后院的张叔是矿工,隔院的李大爷就在一铁厂。本溪被誉为煤铁之城源于此。
清真寺
我常常奇怪,溪湖方圆不过几里地,宗教文化却十分兴盛,竟有四处宗教场所。回回山脚下是著名的清真寺,远远就可以望见伊斯兰教醒目的星月标志。我的邻居们大多是回族,只吃牛羊肉。看你,又把‘肉’说成是‘又’了。回族伙伴一次次责备我,我则低头一笑。清真寺的阿訇们都戴着白色小圆帽,回族居民的门上都贴着牍娃(埃合来乎塞乎来)。他们的葬礼繁琐讲究,极其隆重,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教堂
基督教堂建在红土岭上,高高的欧式建筑夺人眼目。我童年时总去教堂玩,认识一个皮肤雪白的修女。文革时,红卫兵说她丈夫是国民党军官,在教堂里批斗她。“叭”的一鞭子抽上去,小小的我心头一紧,立刻对那个修女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她曾在教堂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鲜花,五颜六色,七彩纷呈的。爱花的人能有什么罪呢?童年的我多次在心里暗暗问自己。
溪湖藏龙寺近照(仅作示意)
关于藏龙庵,听小伙伴绘声绘色的说,两个尼姑被红卫兵逼得自杀了,也不知是真是假。八十年代中期,庵里的住持叫释亲舜,我写地方志曾经采访过她,她一心要振兴藏龙庵。正值冬天,她们在往窗子上贴纸条以抵御严冬。屋里没有暖气,看她们双手冻的通红,我心生怜悯,还为她写了一首诗,发表后很多文友都关注到了。
慈航寺
文革结束后,重修的后湖慈航寺名声大振,文殊普贤端坐其间,一年中香火不断,近年更盛。母亲近八十岁时想回溪湖转转,我陪老人家去慈航寺烧了一注香。说来神奇,那注香燃起后火苗一直在闪烁跳动,主持说,这叫莲花香,对老人很吉利的。年迈的母亲闻听后高兴得不得了,日后她因病痛情绪不好时,我就提这注莲花香,老人家立刻就变得开心了。
到了宗教场所,你可以不信,但不可不敬,我儿子考上南京大学临走时,我这样教育他。贾平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宗教的最高境界都是一回事,云层上面是阳光啊!
1980年代初期溪湖百货一带
解放后,溪湖的老街区依然狭小拥挤,但着实有趣。新华浴池、溪湖百货、后石商场、小人书摊、大华照相馆、大老虎药房,河西酱菜铺,对我都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童年的我百逛不厌。一条铁道贯穿溪湖,我去2中上学,会上几个同学,几乎天天走铁轨,为的是图近道,一点安全意识没有,铁路上穿制服的人并不管。
人书摊旧照
跟你妈要几分钱咱俩上街去,小伙伴玉环招呼我,于是我们拿着三、五分钱兴致勃勃上街了。我最爱逛的是小人书摊,花一两分钱看一本。低矮的条木凳上坐满一排小孩子,一本小人书可以反复看,我们俩直看得头昏眼花肚子咕咕叫才肯离开。三国、水浒、西游、红楼梦最早都是在小人书摊上了解的。
再现老照相馆的场景 刘珂 摄
我也爱去大华照相馆,自己没钱照相,就看人家照。照相师眉清目秀,但有点驼背。每逢节日,照相馆人满为患,照相师从人群中挤来挤去,忙的满头大汗,态度依然和蔼。我攒了一角二分钱,自己没舍得花,给三岁的妹妹照了一张一寸相,照片至今还留着呢。长到12岁,我才自作主张去照了一张半寸照,至今也留着呢。
马家大院后身(现和谐家园位置)
让我又爱又恨的是溪湖的市井民俗。在溪湖居住的大都是平民百姓,大多是汉族和回族,一共有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住在马家大院、苗家大院、张家大院的人都有些来历,出口处的几级石台阶、对开的大门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小孩子不敢随便进的。老溪湖人每家至少生4个孩子,最多的生了11个是常事。那里的人都有点脏,有点保守,有点世俗。他们非常现实,盖个土房,围成个小院,老婆孩子热炕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很少有非分之想。说话大嗓门,火气大的人碰上不顺心的事,几句话就吵得天翻地覆。但大多数人本性善良,邻里之间都能和睦相处。
西山街旧照(现和谐家园位置)
那里的平房门挨门,窗对窗,屋檐碰屋檐。房盖都很低,上面的狗尾巴草,一年四季在风中不停的摇呀摇。一条羊肠小道拐来拐去,最终总能拐到大马路上。距离上的近也拉近了人心上的近。孙嫂子,快来接啊,一碗高粱米饭可以从墙头递过来,哄正在厌食阶段的小妹来吃。谁家有事,一声招呼,大家全上前帮忙,亲热起来像一家人一样。我家一旦吃面条,每回都是屋后的张叔过来擀,他有一把子好力气。
有个叫雪峰的乡下女子嫁给了溪湖的杨大哥,她相亲的时候热闹极了,街坊邻居全去看。杨大哥一头热汗出来,怎么样?大家急切地问。杨大哥的嘴都笑歪了,得意忘形的说,她嘛,上等人儿!这个上等人儿一口气给杨大哥生了两男一女,仍然杨柳细腰,百媚千娇,堪称溪湖第一美女。
河西天桥旧照
老溪湖人安分守己地一天天过日子,年轻的一代却不满足现有的生活。他们血气方刚,壮志凌云,非走出溪湖去闯天下不可,能走出多远走多远,发誓今生今世绝不回来。而在内心深处也像我一样,对溪湖这块宝地不舍又不舍,为求得灵魂有所依附,每年都抽空回来看看溪湖的山,溪湖的水,然后才能安下心来。我一生的闺蜜苗丽英,在溪湖住到结婚才离开,她每年要去溪湖好几次,不论冬夏,不论天气,去一趟回来,人就踏实一阵子。我的老同学岳喜柱去了青海,晚年时越发想念溪湖,一提家乡就老泪纵横。
溪湖局部近貌
溪湖的老与旧已是昨日烟云,1998年起,连成片的小平房仅仅几年间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楼群和漂亮的街心公园。溪湖彻底改变了,变得整洁了,现代了,新潮了。最有出息的溪湖人出去镀金回来,全力改造儿时居住的环境。
在我眼里,溪湖永远平实可亲;在我心里,一直为溪湖自豪着。那年,我回到孟家老房子前,一个人默默地站了很久很久。篱笆里的樱桃树正在盛开,笔直的白杨树郁郁葱葱,我恍惚看见,扎两条小辫子的我、杨丽和玉环三个人,正在院子里种花浇水摆家家,稚嫩的笑声一阵阵传来。那一刻,我几乎痴了过去。
你这是溪湖情结!朋友听我述说后下结论。是的!我家在红土岭的老房子不见了,我为此惆怅了许久,心痛了许久。我知道,日后它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了。在梦里,我还会把手伸进冰冰的泉眼里,去看一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去看老房子屋檐上摇啊摇的狗尾巴草……
作者简介:晓梦,真名孟秀艳,女,生于1955年1月4日。毕业于辽宁大学,任本溪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晓梦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溪作家协会理事。她年幼患风湿性心脏病,一生做过6次重大手术,与疾病抗争40年中笔耕不辍。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也写评论和报告文学。三次在大型文学期刊《当代》上发表作品,也在《中国文化报》《当代诗歌》《鸭绿江》《诗潮》及本市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共60余万字,出版两部文学著作,诗集《心路泥泞》和散文集《美文天地——晓梦卷》。散文《三十五岁的女人》《君子如玉》和诗作《古堡》《梅瓶》获得好评。作品入选《相约九八——中国跨世纪诗人诗选》《中国诗人》《当代优秀诗歌散文集萃》《辽宁诗歌大典》《辽宁散文大系》《辽宁散文精选》《辽宁青年诗选》等20余部作品集。曾获得中华读书大赛一等奖,辽宁省文化厅诗歌大赛一等奖,辽宁散文大赛二等奖,诗集获本溪文联91—— 94年度文学创作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请您
长按二维码
进微信社区
览本溪情怀
印象本溪粉丝互动平台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