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永不磨灭的信念——听作家王树增讲述长征背后的故事所想到的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激情澎湃;总有一种信念,让我们勇往直前;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无所畏惧。那就是长征!
长征,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
长征,永不磨灭的信念
——听王树增少将讲述长征背后的故事所想到的
文/翟慎晔
2019年 5月26日,有幸走进淄博市第十二届读书节大讲堂,聆听军旅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长征》作者王树增少将讲述“长征背后的故事及长征的当代意义”。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红军由瑞金出发,夜渡滔滔于都河,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经11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流,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越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
“狭路相逢勇者胜。”长征一开始,便是湘江一战。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敌军苦战五个昼夜,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
血战湘江、突破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红军冲破敌人设下的一道道封锁,历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长征。
王树增少将说:“长征是信仰的胜利,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胜利。长征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绝境,都是牺牲,如果没有了信仰,没有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支撑,长征怎么能走得下去?”
王树增
军旅作家,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长征》等。
之前,通过喜马拉雅听过王树增在“百家讲坛”讲述“长征”。来到读书节大讲堂现场,零距离地再次聆听《长征》作者王树增少将讲述长征,讲述人类历史上那场罕见的远征,讲述长征背后的故事及长征的当代意义,澎湃的心情无以言表。
历史不曾忘记!随着王树增少将的讲述,同他一道踏上漫漫征程,去重温那段历史,走近真实的长征。
王树增少将说,长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队是红25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5岁,最小的红军年仅9岁,被美国记者斯诺称之为“东方的娃娃兵”。当时的环境是我们今天所不能想象的,路上遇到的种种,随时都危及着红军战士们的生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最终,红军突破一道道封锁,历尽千难万险,到达陕北,他们靠的是什么?是坚强的信念,是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
王树增少将引用方志敏、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的故事,指出:信仰是长征胜利的动力所在,信仰能够催生出英雄主义行为!他说,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就是“永不言败”。

听王树增少将讲述长征背后的故事,那些感人至深,激人奋进,令人深思的真实事例,直抵心底!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长征史上最神奇的篇章。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这一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强度大渡河
大渡桥横铁索寒。“不做第二个石达开”,泸定桥上与大渡河中的无畏战士。
长征,信念不朽的象征!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就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信仰不是什么深奥的词,我们党在长征的时候还很年轻,包括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心中的信仰很简单,就是救国救民。这就是我们的初心,这就是我们的信仰。”王树增少将满怀激情地说。
“我们今天用短暂的时间来讲长征,是希望大家要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珍藏在心间,世世代代传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这是王树增少将报告会最后的结束语。
报告会之后,打开王树增少将的《长征》一书细读。一部《长征》,将两万五千里途中的险象环生,一一再现。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重温红色经典,对长征,对共产党人的信仰,对“永不言败”的长征精神,便也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和彻悟。
大渡河畔,那条唯一的小船;泸定桥上,光滑的铁锁链;腊子口一战,那位不知名的苗族小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支撑着红军战士越过重重困难,百折不挠的始终是信念,永不言败的信念。

笔者曾两次去川西翻越过雪山,知道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气候状况。当年的红军,在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时。由于数月行军,连续作战,粮草匮乏,衣服单薄,体力不支,再加上红军大都来自江西、福建等地,好多人都没见过雪,对雪山顶上的恶劣气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红军战士,因为饥饿寒冷、缺氧高反,没有倒在敌人的子弹下,却永远地躺倒在了雪山的怀抱中。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于1935年长征途中写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017年春天,从川西阿坝州走过,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宿住一晚。
去马尔康,不是为了风景,而是想经历或是去感受一种共鸣的渴求。马尔康,红军长征三进三出的地方。期间召开了两次影响较大的会议。毛泽东主席及中央红军机关进入卓克基在官寨中停留一周,当地的藏族同胞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支援红军粮食及各类物资。
在红军走过的地方(卓克基官寨),回望已经过去了的历史,心中再次涌起不曾干涸的激情与波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长征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只要有理想在,有信念在,有精神在,就没有抵达不了的彼岸。
铭记,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缅怀;传承,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85年前的长征,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长征,永不磨灭的信念,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向前。
(本篇写给自己,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往期回放
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藏行漫记一‖怀想路上的美好
藏行漫记二‖转角,遇见下一站美好
藏行漫记三‖遇见,在必经的路口
藏行漫记四‖走近雅江大峡谷 远望南迦巴瓦峰
藏行漫记五‖走近珠峰大本营,仰望世界第一峰
西行漫记六‖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西行漫记七‖走进丹巴甲居藏寨
采访手记:故事背后的感动
遇见老子与庄子
让灵魂沾染文字的墨香
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杂乱无章的文字
我为什么不喜欢带熟人看病
亲历改革开放40年:往事如昨不如烟
由《托人看病要注意的那些基本礼仪》一文想到的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